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手機選單
:::

智慧生活

       高雄市為臺灣重要的工業城市,工業排放占全市碳排放的80%以上。為了達成2050淨零目標,高市府推出「產業淨零大聯盟」、「淨零城市發展自治條例」及「淨零人才培訓」等政策協助產業減碳。然而,除了產業的努力,更需市民共同參與。

       資訊處在「高雄數位市民」建立「生活減碳」專區,透過資訊科技來提升市民減碳意識,並鼓勵市民實踐減碳行為,如使用環保杯、購買蔬食等,並藉由教育與倡導,激發市民的積極減碳行動,推動城市永續發展。

     

    減少使用一次性紙杯或塑膠杯

    一次性紙杯和塑膠杯的生產與運輸過程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,使用環保杯可降低這些碳排放。此外,減少一次性廢棄物,也能減少垃圾焚燒與掩埋所產生的溫室氣體,進一步達成減碳目標。

    減少肉類攝取

    畜牧業是溫室氣體的重要來源,特別是牛隻的腸胃發酵會產生大量甲烷,其溫室效應遠高於二氧化碳。相較之下,種植蔬菜所需的能源、水資源較少,能有效減少碳足跡,對氣候變遷有正面影響。

    支持在地農產

    進口食品需經長途運輸,過程涉及飛機、貨輪或卡車,這些交通工具會燃燒化石燃料,增加碳排放。選擇當地生產的農產品,不僅可減少運輸與冷藏的能源消耗,也能支持區域農業,促進永續發展。

    減少時尚消費

    快時尚產業仰賴大量生產與快速淘汰,從紡織、染整到運輸,都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與廢水。此外,合成纖維衣物洗滌時還會釋放微塑膠。選擇耐穿衣物與二手服飾,有助於減少碳足跡並降低資源浪費。

    隨手關燈

    電力主要來自燃燒化石燃料,如燃煤與天然氣發電,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。養成隨手關燈的習慣,可減少不必要的電力消耗,降低能源需求,進而減少碳排放,對環境與電費都有正面影響。

    搭乘大眾運輸

    相較於私人汽車,公車、捷運、火車等大眾運輸工具能以較少的能源運輸更多人,單人碳排放量更低。減少私人車輛使用,不僅能減少交通堵塞與空氣污染,還能有效降低碳足跡,促進環保永續發展。

    ::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