◆ 韌性城市工務管理暨決策輔助平台(第一期)
韌性城市工務管理暨決策輔助平台(第一期)透過資通訊技術整合工務局既有子系統及跨局處IoT資訊,包括:建物結構安全監測、地下管線資訊、道路挖掘路證與即時施工影像、智慧路燈、建物碳與水足跡計算與監測、建物建造資料、重大工程資料、民族路共同管道、防救災重要道路地震阻斷風險分析、邊坡橋梁監測以及水利局所建置之都市淹水感知器等,更導入3D實景建模、大數據與AIoT等創新技術,以打造高雄市城市數位孿生平台為目標,進而提升工程管理效率、強化智慧決策技術,有效應用於防救災應變策略與解決方案。
◆ 消防救災機器人
全國首創IoT智慧聯網消防機器人,獲得2024台灣精品獎殊榮,運用搭載在上方的影像鏡頭、熱顯儀及氣體偵測儀,除可射水滅火外、亦可氣體監測,同時結合IoT智慧聯網技術,將災害現場影像資訊,同步傳送到多人、指揮車或 119指揮中心,可供現場人員、指揮官或幕僚迅速了解現場狀況,提供滅火、防護、決策、戰術等參考。
◆ 5G Smart Train FRMCS應用平台營運實證計畫
首創5G結合軌道無線通訊建立5G FRMCS平台,與既有TETRA功能整合,支援軌道營運、多頻通訊與多圖資綜合應用的需求。5G搭配AI高速運算,可即時辨識月台障礙物、掌握人流。同時運用3D光達與2D CCTV進行交互辨識巡軌,有效維護列車運行安全。
◆ 高雄數位市民
高雄數位市民,以科技技術為基礎,讓市民在家輕鬆申辦單一市政服務平台,例如生育保健、戶政等,實現政府與民眾之間的距離拉近。此外,憑會員專屬碼還能享受圖書借閱、特約商店優惠等服務。除此之外,高雄市政府與高雄銀行合作,推出「卡好付」零手續費支付服務,市民可以使用此服務完成路邊停車費、交通罰鍰及地方稅查繳服務。市府還透過發行高雄幣鼓勵民眾參與市政服務,兌換管道包括實體商品、優惠券、停車費折抵等。
◆ 打造高雄戶外智慧走跑及室內科技運動
規劃高雄12處熱門運動路線作為數位互動試辦點,以感測裝置及GPS技術,結合Walkii APP「走跑高雄」趣味任務及獎勵機制,透過數位科技與趣味互動,鼓勵市民走出戶外參與體驗智慧運動,打造高雄全民運動風!
全身互動式核心訓練器透過不穩定的訓練來鍛鍊核心肌群。
透過3分鐘體態檢測即時了解骨骼歪斜角度及肌肉筋膜狀況,並立即獲得專屬建議的運動影片,有效改善體態問題,提升健康。
◆ 雄健康
雄健康4.0共照雲是由數位發展部「智慧城鄉生活應用補助計畫」,以高雄市為試煉場域,鼓勵廠商投入發展民眾有感應用科技技術於醫療院所、社區等場域,達到數位化健康管理、智能化治理,並透過LINE聊天機器人提供民眾包涵健康衛教諮詢、鄰里活動關懷等,幫助更多市民輕鬆管理自己的健康,同時融合更多元的服務建立高雄健康數據網絡。
◆ 新一代智慧運輸系統
「新一代智慧運輸系統」強調交通控制系統AI最佳化和大數據分析。透過多部門(如公共運輸、停車管理、交通安全、氣象等)的數據交換整合,並提供API服務資料給各單位使用,依據業務需求開發視覺化圖表,為智慧交通管理提供加值服務,提升交通事件反應能力、縮短集會活動疏散時間,達到智慧旅運管理目標。
◆ 智慧水利監測密網計畫
水利密網全方位監測,智慧防災,保障市民生命財產安全。透過模型展示模擬雨水下水道、區域排水、抽水站及滯洪設施等三維立體化防汛策略。針對易淹水區進行高密度感測元件佈建,配合監測大數據、氣象資訊、淹水模式分析、設施運作動態資訊以及密網平台建置,建構智慧水管理與防汛作業。
◆ 高雄農來訊
透過產銷數據視覺化,協助農友建置IoT監控田間微氣候、智慧農機及作業智慧管理系統等客製化的智慧服務,讓農民透過人手1支智慧型手機取得服務;包括氣候分析、防災告警分析、每天市場的交易價量分析。以AI分析蔬果的種植收益,提供影像辨識監看蔬果的成熟度、澆灌用水等等。
◆ 科技智慧毒防系統
毒防局以藥癮個案輔導為核心,開發全國首創大數據AI科技智慧毒防系統, 透過AI 分析雷達圖及高風險自動預警等數位創新應用功能,結合毒防局多元輔導CARES策略,創新發展ICARES(AI+ CARES)智能化科技輔導,透過AI個別化量身服務(customization),提供符合個案需求的Attention〜暖心服務、Referral〜強化轉介服務、Extension〜延伸照護服務、Sustain〜支持扶助服務,提升輔導成效,促進個案順利復歸社會,並強化毒防網、治安網、社安網之跨網絡連結合作及弱點預防,體現SDGs、ESG永續發展。
◆ AI計算交通事故行車影像車速系統
為解決交通事故審核人員在分析交通事故時,需花費大量時間反覆觀看行車影像,高雄市政府警察局與海盛科技有限公司合作,協力實證AI計算交通事故行車影像車速系統,有效利用AI自動化技術,大幅縮短作業時間,讓原本需耗時40分鐘的人工作業,縮短至5分鐘。
◆ 高雄厝智慧雲補助計畫
為推動高雄市成為智慧城市,在硬體方面,高雄市政府自100年起以全國首創的「高雄厝」帶起「建物改造」,並透過獎勵機制讓新建物導入高雄厝設計;在軟體方面,為讓既有建物導入智慧感知設備,高雄市政府於109年起啟動「高雄厝智慧雲補助計畫」,補助既有建物裝設智慧感知設備。
◆ 高雄市綠能管理資訊整合系統平台
「高雄市綠能管理資訊整合系統平台」以智慧雲端技術推動綠能發展,整合「創能」、「節能」及「儲能」三大面向能源資訊,透過戰情室及能源地圖傳遞太陽光電即時發電情形,並以直覺化、視覺化的方式,將能源資訊公開呈現;平台目前已介接超過500個再生能源發電案場的即時發電資訊,是當前全國揭露最多案場即時發電資訊的資訊平台;進而結合物聯網雲端技術,加速推動淨零與數位「雙軸轉型」。
◆ 2030高雄捷運路網
為帶動高雄市各區均衡發展,並串連北高雄產業聚落旅運需求,規劃建設捷運黃線、岡山路竹延伸線、小港林園線,以及環狀輕軌路線,擴大都會區路網服務範圍,提升公共運輸服務便利性與效益,打造便捷友善宜居之城市。高雄市輕軌路線達22.1公里、38站;捷運紅、橘線達42.7公里、38站,預計2030年達輕軌捷運長度112.38公里、114站之目標。
◆ 全民碳險出任務
「足跡」是已經造成的影響,「手印」則代表是你為了減少碳足跡所做的一切。減碳行為,就是「你的碳手印就是你為減少碳足跡所做的一切!」,全民碳險出任務提供簡單易懂的減碳行為或常識,將減碳低碳概念逐漸融入民眾日常生活。
◆ 高雄淨零學院
高雄為製造業起家城市,包含鋼鐵、石化、電子、螺絲等產業,各自面臨碳費、CBAM、RE100、國際供應鏈等不同要求,面對2050淨零時代的逼近,產業、政府大量碳管理、綠領人才,高雄以此為目的,於2023年11月成立「淨零學院」,與國際查驗機構合作,開辦ISO標準證照課程,也集結學界、產業專家,開辦通識、技術課程,未來也將與大專院校、產業界持續合作,替高雄打下最完善的淨零人才基礎,建構淨零產業鏈。
◆ 焚化底渣再利用
妥善的垃圾處理可降低流行疾病,每年本市垃圾焚化約產生18萬公噸底渣,焚化底渣經處理後須通過戴奧辛、粒徑、雜質與重金屬等檢測,才可再製作為焚化再生粒料,取代天然砂石使用於本市公共工程,亦可用於磚品、紐澤西護欄與緣石等水泥製品。 112年焚化再生粒料使用量16.2萬公噸,為全台之冠,取代天然粒料使用,預估可減少2,219公噸碳排,113年目標量為減少2,603公噸碳排。
◆ 高雄市氣候變遷城市韌性數據資訊平台
建置高雄市「氣候變遷城市韌性數據資訊平台」,以碳排資訊(包含城市碳排資訊、碳排地圖、抵換專案及企業ESG)、空品資訊、水利資訊、及農業資訊為架構,將相關數據以視覺化管理,整合碳排放及韌性城市大數據資訊,作為調適之基礎,以建構韌性城市。
◆ 高雄碳平台
為提升高雄減碳量能,高雄市政府環境保護局設立「高雄碳平台網站(https://www.kcgcarbon.tw)」,提供溫室氣體減量媒合及自願減量合作專區。
【媒合服務】
提供欲汰換設備單位於網站上刊登需求,減量需求者可提交出資意願申請,協助該單位汰換設備。
【協助自願減量專案申請】
收集、媒合可行提案及有意願投資業者,並聘請專家評估,增加「自願減量專案」申請成功率。
◆ 淨零城市發展進程
高雄2050淨零的每一步,說明2004至2024期間高雄淨零政策推動情形。
◆「行動信令導入碳排分析應用於智慧城市治理」計畫案
計畫擬導入行動信令(Cellular-based Vehicle Probe, CVP),發展以行動信令為基礎之交通偵測模型進行碳排放推估,並藉由數據特性進行運具分析後,進一步計算私人運具移轉大眾運輸的轉換率,評估重要交通決策實施前及實施後對碳排放影響。
◆ AI人工智慧無柵欄暨智慧減碳停車解決方案
本計畫著重於淨零碳排及電動車公共充電服務新生活為主軸。展覽將深入宣導有柵欄停車場對碳排的影響,呈現新型態的無柵欄式電動車公共充電服務,讓參觀者身歷其境體驗新生活。透過展示,提高對無柵欄停車場與電動車充電的認知,並有效減低能源使用,推動電動車及公共充電服務的使用率,以達到實現淨零碳排的城市目標,更是為市民提供更環保、便捷的方式,引領人們邁向低碳新生活。
◆ 高雄植醫來幫忙
隨著資訊科技發展,傳統農業也有望藉由科技之力邁向智慧農業,提高生產品質及效率,農業局長年致力於農作物疫病蟲害防治,並為國人把關農產品源頭安全,首開地方政府之先「高雄植醫來幫忙系統平台」,提供作物「病蟲害預警」及植物醫師「遠距診斷服務」。並利用LINE@官方帳號「高雄植醫來幫忙」,Line搜尋「@khpp」即可加入,讓農民能最快最即時無障礙的獲得相關植醫服務,並可提供農友「最新的用藥觀念」。
◆ 高雄市再生水推動情形及AR運用
高雄市目前有已營運的鳳山及臨海再生水廠,以及於112年興建的橋頭再生水廠、113年興建的楠梓再生水廠。其中橋頭再生水廠興建過程採取BIM結合AR進行4D檢視,協助人員檢視建築、結構和機電的實際位置,減少施工與設計差異,為高雄市政府發展智慧城市公共建設領域中重要的突破。未來,這四座再生水廠可供應每日22萬噸再生水給產業使用,不只能穩定產業用水,也能增加民生用水調度彈性,將高雄推向台灣再生水產業領導地位。
◆ 沉浸式體驗
透過沉浸式體驗讓參觀者瞭解市府數位科技發展與淨零推動。